金融科技2.0: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978-7-115-59877-6
作者: 方伟
译者:
编辑: 秦健

图书目录:

详情

数字化转型为金融企业带来了理念创新、架构变革,同时金融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规划、落地实施以及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治理、数据平台和体系、智能化场景等问题与挑战。本书从理念、架构、实战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应对和解决之道,记录变革,探索变革,指引变革。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框架,完整介绍领先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过程,深入分析金融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碰到的问题、挑战及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重点阐述金融企业如何展开数据治理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治理来保障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过程。 本书内容丰富,讲解翔实,适合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建设的从业者、金融行业的科技从业者,以及对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历程和方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金融科技2.0:从数字化到智能化

ISBN:978-7-115-59877-6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方 伟

责任编辑 秦 健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读者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异步社区】微信公众号,回复“e59877”获取本书配套资源以及异步社区15天VIP会员卡,近千本电子书免费畅读。

内容提要

数字化转型为金融企业带来了理念创新、架构变革,同时金融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规划、落地实施以及围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治理、数据平台和体系、智能化场景等问题与挑战。本书从理念、架构、实战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应对和解决之道,记录变革,探索变革,指引变革。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框架,完整介绍领先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过程,深入分析金融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碰到的问题、挑战及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重点阐述金融企业如何展开数据治理以及如何通过数据治理来保障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过程。

本书内容丰富,讲解翔实,适合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建设的从业者、金融行业的科技从业者,以及对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历程和方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推荐序1

第一次看到书稿的时候,金融科技发展的大浪仿佛在我眼前澎湃起伏。从电子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金融这个古老的行业在科技力量的赋能下不断迸发新的活力。现在,金融科技不仅是一个模式,更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体系里,有数字银行、有基于行为的保险、有智能资产管理、有量化策略交易等,金融和科技已经实现了有机共生,不断进化出新形态和新方向。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金融与科技正在实现新一轮的融合。在新一轮变革中,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如何更有效率地经营,如何精妙地平衡风险和收益,这些都是变革中生态体系内每个共生单元必须面对的问题。未来金融企业的护城河将是数字化能力。对金融企业而言,金融业务与科技能力的融合形态、层次、基因决定了企业在行业内的长期竞争力,金融科技的生态将会不断进化并在企业内发挥无可替代的价值。

社会的变革、行业的变革、组织的变革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变革。无论你已是浪潮之中的弄潮儿,还是即将从象牙塔融入这波浪潮的骄子,这本书都值得精读。你既可以全景式地了解金融科技的进化理念,也可以在数字化转型浪尖获得深度思考,还可以在金融科技的具体场景建设中与作者共鸣。

本书提出的多个观点值得金融科技从业者思考。比如,数字鸿沟与数字摩擦、金融科技2.0的主要特征、金融科技的人工智能边界、金融行业的数据治理等,其中的描述在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深厚积累和深刻洞见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这对于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本书提出的新一代金融企业数字化架构是在当前金融企业的IT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提炼和提升。对金融科技架构师来说,这个架构模型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数字底座、数字装备、数字大脑三者的抽象与组合,为金融科技系统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也让非技术人员能够形象地了解金融科技架构的奥秘,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构思!

本书不仅包含理论和构想,作者还基于自身的丰富经验分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科技项目建设案例。本书通过对实践案例的深入讲解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金融科技的建设路径。这是本书的不可多得之处,也是我极力推崇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壁环

平安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技术负责人,金融科技专家

推荐序2

有幸在金融行业工作数十年,亲身见证了科技与金融的相伴相随,共同成长,甚至于金融催生新的科技,科技引发新的金融。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美国华尔街,也发生在中国金融企业。

最初,中国的金融业是新兴行业,跑马圈地,野蛮生长,业务主导,科技相助。业务上的手工作业带来的效率低和差错多,参与方的繁杂带来的无序,这些都给从业者带来诸多不便和苦恼。这一切不便和苦恼的最终解决方案都是科技。科技带来的自动化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差错,金融业务也借助科技在无序中创造有序。科技是时代的发展动力,也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原动力。

随着金融行业技术基础设施的建立与更新,众多金融企业与时俱进,比如交易系统的建立和演变。随着风险管理的需求凸显,数据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数据即资产”渐渐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共识。以数据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涉及从传统的数据仓库到大数据架构,再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金融科技在客户体验、营销管理、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自动化运营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巨大的力量。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时代趋势的现实体现。人类社会的虚拟化日益加速,必然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加强,蝴蝶效应更容易发生——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可能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局崩溃,比如前些年外汇市场的一次波动对一些经纪公司产生了致命冲击。科技上的理念和架构也有相对应的演变,比如云技术(代码即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即代码)就是虚拟化的充分体现。“去中心化”的架构和“安全沙盒”的应用就是为了将偶然事件带来的风险尽可能地局限在可控范围内。

社会的深度虚拟化的另一个结果是在行业竞争方面赢者通吃。是否与时俱进,不仅仅涉及是否活得好的问题,往往牵涉能否生存的问题。虽然有心跟随潮流,但国内的许多金融企业,特别是资源相对有限的中小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确实有现实的难度。资源的局限也意味着容错空间小,此时企业领军人物的知识储备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大方向的清晰认知、通用架构的概念理解、同行的案例参考等。方伟的这本书正是剖析金融科技、指明发展方向的一本好书,作者独创性地从理论、架构、案例三个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的特点,阐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即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对于新一代金融科技应该具有的特征,作者也进行了独特的思考。这些思考具有洞见,充满智慧,给读者带来许多启发。这本书可以帮助决策者建立起鸟瞰全局的意识,以更好地为公司的科技部门设立规划。对普通的金融科技从业者来说,这也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指引手册。

我与方伟君认识数年,也共事数年,一起在公司的数据工作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数据标准化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初创性工作。方伟君的实干能力、钻研精神和沉稳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是他多年思考的沉淀,也是对他个人职业经历的总结。对多年的职场人来说,在持续、专注的职业生涯之后,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来,写成文字,这将是奉献给同行的最好礼物。

李叶 博士

曾任美联社多媒体技术总监

Cantor Fitzgerald债券市场董事总经理

广发证券产品中心总经理、数据治理中心总经理

推荐序3

无科技,不金融。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历程。金融行业天然具有的虚拟化属性,高度依赖同样以非实体形态存在并运行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金融行业每天涉及数以十亿计的支付、信贷、资产交易、同业拆借等业务,这些业务背后的一串串指令、一行行代码、一批批数据,看似无形,实则承载金融运行的命脉,服务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助力实体经济创造价值,也蕴藏着相当体量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风险。金融是跨时空的资金融通,伴随着跨时空的信息融通,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数据技术无出其右,相伴相生,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

数字化和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密集出台的国家政策、金融行业指引和监管要求,鼓励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特征的金融科技与行业深度融合并健康发展。比如,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并提出了强化金融科技治理等八大重点任务。银保监会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和《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数字金融、个人金融服务、金融市场交易业务、运营服务体系等业务条线的具体数字化要求。2021年证监会在上海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的创新试点工作,鼓励新型技术对资本市场各类业务的赋能,促进资本市场的数字化发展。这些政策法规强化了金融科技在行业创新转型中的定位和作用,驱动金融科技通过贴近业务经营创造更高的价值,成为金融企业差异化经营、构建护城河的秘籍。当然,这些政策法规也再次强调合规有序这一金融行业时刻敲响的警钟。

从金融行业发展战略来看,各家金融企业均在数字化和金融科技方面着墨颇多。金融科技带给金融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行业创新、客户服务、运营和生态深度融合,任何一家金融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我所在的专业服务机构每年发布的《技术趋势》报告都提供了企业未来18至24个月的技术洞察。各年的报告都有相当的篇幅阐述并预测构成企业未来技术基础的数字化检验、分析技术以及核心系统现代化等宏观技术力量如何改变业务经营,并且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大型财富管理公司通过高感知度且人性化的数字体验在技术方案开发过程中对客户和金融顾问的情绪情感进行敏锐分析,从而加深客户与金融顾问之间的关系;金融企业通过基于同一个集中式的数据湖平台以管理数据并开发、部署、监控金融服务领域的上千个机器学习模型;在内外网边界融合的背景下,零信任架构给金融企业带来安全防御支撑。如此种种,无不体现金融科技在当下的勃勃生机。

从我个人的从业经历和科技实践来看,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由支撑到伴随,由无处不在到适度引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金融科技起到连接的作用。这里的连接不仅是对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的连接(当然这是金融的本质),更是亿万人、千万实体以及金融市场的连接。随时随地,随需而变,服务极限贴近需求,甚至做到实时化,这就是连接的魔力。当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正不遗余力地拥抱数字孪生,期望借助智能终端、流程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广泛的连接——由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支撑,构建线下业务运营、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所对应的虚拟仿真平台,并派生新的金融业务运营模式。

其次,金融科技带来客户体验创新。当布莱特·金在《银行4.0》一书中喊出“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时,当招商银行自2018年把“月度活跃用户”作为北极星指标时,金融科技就把锚点锚定在客户体验创新之路上。怎么让客户来,怎么让客户留,怎么让客户活,怎么让客户爽,不同客户群体所需要的体验差异,线上的便利性与线下的温度感,两者如何协调联动?客户的体验之旅从打开金融企业的手机端App的那一刻或者是还未动身前往金融企业营业网点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金融科技对客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不设上限并且永远在路上。了解你的客户,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出现在他的面前,恰到好处地交互,关注他的每一点行为变化,及时调动营销、客服、专业资源答疑解惑,又悄悄地离开,在这一过程中减少对客户的打扰并保持合规的定力。这些无时无刻不是金融科技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然后,金融科技带来数据驱动的业务洞察能力。如同互联网推动大数据和数据科学,金融科技更注重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数据治理的深度。金融企业一方面从“私域”渠道挖掘潜在客户,扩大数据获取的边界;另一方面采购各行业在合规框架下收集的第三方数据。从数据仓库到融合式大数据平台,再到批流一体化平台,数据科技在金融科技中的比重日益加大,更遑论金融企业还有比其他行业更严格的监管数据报送要求。从批处理数据计算用于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到实时计算用于客户营销和在线风控,再到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用于客户行为分析和标签画像,金融企业正逐步建立专职并且分工明确的数据科学团队,以形成与业务团队更紧密协作互动的数据运营机制。企业全员会用数据,人人能用好数据。随着数据科技在金融企业中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数据科技从业人员选择加入这一领域。

我与方伟先生结缘于金融科技,更准确地说是曾在金融行业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化项目中并肩作战过。方伟是典型的技术与业务相融合的“紫色人才”,一直奋战在金融科技一线。记得在广州的电信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他和我说过所有券商接入证券交易所的服务器网线长度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讲究,也有过数据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基于基础数据的质量不足而导致的分析结果偏差的激烈讨论。方伟很早就开始主持搭建完整的大数据平台技术架构,佐之以数据治理平台负责数据链路的数据标准执行和数据质量监控,以此为基础,以业务应用场景为导向开展类型丰富的数据应用,例如线上客户标签管理体系和自动化营销系统,统一账户业务全景视图等,并探索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与应用。方伟喜欢通过数据模型的抽象和业务骨干们打交道,又擅长用算法模型和实测结果与程序员们“掰掰手腕”,但往往能自如切换“蓝色”(代表技术)和“红色”(代表业务)身份,收获两边的鲜花和掌声(也有茫然的白眼)。

本书是方伟先生近二十年金融行业科技领域摸爬滚打、夙夜不懈的心得体会之作,其中既有项目成功上线的心得,也有“踩坑填坑”的无奈,更有对行业未来科技发展的洞察。全书以金融科技2.0的开放、智能和融合为主线,重点阐述金融全链路的智能化给行业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基于自身的丰富经验,他总结了数字化和数据治理之间牢不可破、相辅相成的关系。新一代的金融科技需要新一代的技术架构。方伟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提出的架构革命令我耳目一新,特别是新基建、新连接和新动能这三个构成要件及其相互作用,给正在进行金融科技架构规划的同仁以有益参考。针对企业在技术领先的同时如何调整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本书给出了实战经验总结。金融行业各子领域之间也存在业务模式和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资管等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难题,但抽丝剥茧后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本质——连接、体验和数据。每个金融科技人做到心中有雄兵,手中有利器,脚下踏实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何 铮

某咨询公司数据业务合伙人,金融科技专家

前  言

无科技,不金融。

当我在18年前应聘加入一家位于中国南方的证券公司的时候,吸引我的是这家公司大楼的金黄色玻璃外墙。整栋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豪华而尊贵。我在心中感慨,这便是金融了。

我当时加入的是这家公司的科技部门,办公地点并不在这栋金色的豪华大楼里,而是在20公里开外的一栋不起眼的蓝色办公楼里。当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把我带到工位上时,隔壁办公室传来一阵巨大的嘈杂和争吵声,他告诉我,这是负责交易系统的研发团队在正常开会。混乱、无序、繁忙,我心里暗想,这就是科技吧。

毫无疑问,18年前,这家金融企业的科技部门是弱小而低调的。连我自己也没有料到的是,我在这家金融企业的工作时间长达18年之久。这18年来,科技部门从弱小到壮大,帮助公司取得了业务成功,而我个人也随之成长。科技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对此有切身感受。

从2003年起,我和同事们建设了ERP系统,实现了财务、采购、HR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开始成为内部管理的有力支撑。

2008年,我和同事们建设了证券集中交易系统,实现了证券核心业务的集中运营,科技开始成为业务的核心承载。

2011年,我带领伙伴们着手建设数据仓库系统。2015年,我们将整个数据体系升级为Hadoop大数据平台。数据体系支撑了公司的客户营销、业务分析、风险管理等各类业务运营和管理决策,科技开始成为业务发展的驱动力。

2017年,我负责公司的数据治理工作,实现了公司的数据标准管理和数据质量改进。2019年,我们在全公司发起“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的创新大赛活动,这激发了同事们对数据文化的极大热情。在热烈的决赛现场,当看到同事们展示的一个个精彩案例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数据分析和数字科技对业务的巨大推动力。

在公司层面,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一张特色名片,在获得诸多奖项的同时,也成为年报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领先的金融企业也是如此,甚至在科技层面的竞争已经成为趋势。

不再有人怀疑科技对金融的驱动力。与此同时,金融行业对科技的应用发展也起到了促进和引领的作用。对比千行百业,金融行业对科技的运用走在了许多行业的前面,金融从业者往往能发掘科技的应用价值。从人力成本的节省到客户体验的提升,再到业务效率的改进,金融行业的领先者对科技的应用往往能做到“得心应手”乃至“炉火纯青”,以至于诞生了“金融科技”这样的专用名词。而针对各种先进的“黑科技”,金融行业也往往是最先落地的试验场。

科技与金融,如水与鱼,是表与里,未来还会进一步融合。

无挑战,不金融。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金融行业应用数字科技成为潮流,“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金融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管理优势和业务优势。许多金融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认为数字化转型符合如下要求。

生存所需:数字化落后的企业可能会被时代抛弃,在未来失去生存的机会。

发展所需:数字化能够使得客户体验更佳、服务评价更好、产品更优、竞争力更强、管理效率更高、成本更节约、发展更迅速。

创新所需:数字化带来创新性业务场景、更优质而独特的产品与服务、更智能化的展业与管理模式,甚至创造新的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

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

数字化转型如此之难,为许多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是科技层面的规划、需求、建设、运维的挑战,还有来自业务和管理的改变、协同、应对、转向,是公司层面的变革。许多金融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全方位的数字能力,甚至还没有建立深刻的转型意识。

而更大的挑战来自市场上出现的“数字原生”竞争对手——这些企业天然基于数字技术构建。它们轻装上阵,大杀四方,对尚陷在“转型泥潭”中的传统对手形成具有代际差异的技术优势。这种优势往往是碾压式的,给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未来绝非坦途,变化与不确定性永远是常态,挑战也一定是常态。

无实践,不金融。

唯有实践才能应对挑战,也唯有实践才能真正总结出第一性原理,找到走向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真正道路。

本书尝试用三篇15章内容来阐述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建设,从理念、架构、实践三个角度探讨金融企业如何面对数字化挑战。

第一篇(包括第1章~第5章)为理念变革,探讨金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理念转变,旧的思维模式如何突破和升级,新的模式和架构如何构建,以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数据治理、数字鸿沟和数字摩擦等。

第二篇(包括第6章~第10章)为架构变革,探讨金融企业的新一代数字化架构。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金融企业的新一代数字化架构,其核心主体包括数字底座、数字装备和数字大脑。新一代数字化架构将能够更有效地支撑业务的数字化创新和管理及运营的效能提升。

第三篇(包括第11章~第15章)为实战变革,探讨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方法,并讲述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及基金与资管等典型金融企业的金融科技建设案例。

希望本书能为如下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建设的同行,可以将本书所阐述的规划思路、参考模型作为工作参考指南,可以从建设实践和项目案例介绍中获取重要的借鉴信息,在建设过程中碰到问题时可以参考本书提出的应对思路和解决方案,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金融行业的科技从业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行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新的数字技术和工具如何选型及应用,如何更深入地了解金融业务人员的需求、痛点,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支撑和赋能业务,甚至引领业务。

金融行业的业务管理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新的数字技术和工具如何构建创新性场景,如何快速地从更高层次了解各类新技术的特点,如何理解金融科技建设人员的思维模式,从而在业务与科技间建立起更强的协作纽带。

金融数字化和金融科技产业界的同行,可以从本书中直观而形象地了解金融企业内部的数字化和科技建设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建设模式等,从而构建更有针对性和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与数字化产品。

其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和科技建设的同行,可以了解到金融行业是如何在科技先进性与风险性中取得平衡,从而更可靠且安全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作为本行业和本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参考。

对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历程和方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金融企业的科技发展历程,当前围绕数字化转型所采取的策略和展开的工作,以及未来的方向。

限于本人水平,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局限之处,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指出本书中的谬误,这将是对我莫大的帮助。如果发现有一丝共鸣之处,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作 者

资源与支持

本书由异步社区出品,社区(https://www.epubit.com)为您提供相关资源和后续服务。

您还可以扫码二维码, 关注【异步社区】微信公众号,回复“e59877”直接获取,同时可以获得异步社区15天VIP会员卡,近千本电子书免费畅读。

提交勘误

作者、译者和编辑尽最大努力来确保书中内容的准确性,但难免会存在疏漏。欢迎您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图书的质量。

当您发现错误时,请登录异步社区,按书名搜索,进入本书页面,单击“发表勘误”,输入错误信息,单击“提交勘误”按钮即可,如下图所示。本书的作者和编辑会对您提交的错误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并接受后,您将获赠异步社区的100积分。积分可用于在异步社区兑换优惠券、样书或奖品。

扫码关注本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您将会在异步社区微信服务号中看到本书信息及相关的服务提示。

与我们联系

我们的联系邮箱是contact@epubit.com.cn。

如果您对本书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发邮件给我们,并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本书书名,以便我们更高效地做出反馈。

如果您有兴趣出版图书、录制教学视频,或者参与图书翻译、技术审校等工作,可以发邮件给我们;有意出版图书的作者也可以到异步社区投稿(直接访问www.epubit.com/contribute即可)。

如果您所在的学校、培训机构或企业想批量购买本书或异步社区出版的其他图书,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如果您在网上发现有针对异步社区出品图书的各种形式的盗版行为,包括对图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的非授权传播,请您将怀疑有侵权行为的链接通过邮件发送给我们。您的这一举动是对作者权益的保护,也是我们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动力之源。

关于异步社区和异步图书

“异步社区”是人民邮电出版社旗下IT专业图书社区,致力于出版精品IT图书和相关学习产品,为作译者提供优质出版服务。异步社区创办于2015年8月,提供大量精品IT图书和电子书,以及高品质技术文章和视频课程。更多详情请访问异步社区官网https://www.epubit.com。

“异步图书”是由异步社区编辑团队策划出版的精品IT图书的品牌,依托于人民邮电出版社几十年的计算机图书出版积累和专业编辑团队,相关图书在封面上印有异步图书的LOGO。异步图书的出版领域包括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测试、前端、网络技术等。

异步社区

微信服务号

第一篇 理念变革

第1章 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 王维,《使至塞上》

大唐建中十一年(公元790年,历史上的真实纪年是大唐贞元六年),唐军的一支运款队伍在西域龟兹和西洲两城之间运送军费。运款队伍在半路为敌军所劫杀,唐军与敌人同归于尽。夜来,一个流民在偷摸财货时,被之前战斗中受伤晕倒的唐兵郭元正所制服并征用。于是,残兵与流民踏上了大漠军费运送旅程。茫茫沙漠中坎坷艰难,一路风沙无数,更碰上亡命劫匪,唐兵郭元正为守护军费而英勇捐躯。而流民卢十四,其实他是一个逃兵,一路上为郭元正忠诚信念和不屈精神逐渐感化,最终继承使命孤身一人爬到西洲城,送达军费。捍卫边城的将士们,虽已是满头白发,但唱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不屈军歌时,仍是壮怀激烈,大唐风骨在此时展现无遗。

2019年,一支名叫“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的广告短片惊艳全网,它讲述了一则大唐军人在大漠荒原为送达军费而奋不顾身的悲壮故事。其中的家国情怀和执着信念让人感怀,广告短片的投放者——中国银联也通过动人的历史故事巧妙地宣传了自己的支付产品——云闪付和其中的“虽远必达,分文不差”的金融理念,收获了非常可观的广告效益。

从古代大唐的铜质钱币到现代社会的数字货币,金融的核心理念仍然是信用的传递,但是承载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社会,铸币技术作为承载古典金融行为的科技载体,也是体现当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对于上古时代的以物易物,或者用贝壳、玉石等天然代币,利用贵重金属来传递物品价值,并且进一步将金属铸造为标准化的货币进行价值和信用的交换,既提升了金融交易的公平性,也大大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铸币技术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的“金融科技”之一。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大幅拓展,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巨大的复杂与冲突,金属货币的种种弊端逐步凸显:笨重且不便于携带,流通过程难以追踪,铸造和发行成本巨大。这些不足驱使着人类利用各种更强大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被发明并得到飞速发展,人类开始尝试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来提升金融的价值与效能。随着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数字时代。移动支付、数字货币让人们不再需要实体的货币即可实现信用支付和价值传递,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活动的便利性。

数字科技终于带来了金融乃至人类社会文明的大变革。

1.1 新一代数字科技浪潮汹涌而至

数字科技,一般是指运用现代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将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例如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所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然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1.1.1 数字科技与数字生活

数字科技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重要发明。在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科技更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数字科技无处不在且带来极大便利。无论是在网上商城购买衣物、外卖点餐、乘坐公交地铁,还是医院挂号、逛菜场买菜等方方面面,统统可以通过一台智能手机轻松完成。“一部手机走遍全国”,这样在人类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体验,已成为现代人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数字化带来的一波又一波“黑科技”,也早已像柴米油盐一样,烙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人们把这样低碳环保又无比便利的生活方式称为“数字生活”。

数字科技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航空工业领域,人们用数字技术“重建”飞机发动机,让它在计算机构建的数字空间起动,从而完成设计和改进优化。这样的技术人们称为“数字孪生”。

在广袤的草原上,牧民利用北斗终端跟踪每一头牦牛的放牧情况,足不出户即可养殖数千头牦牛。2020年,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直播带货的新玩法,不仅找到一条精准扶贫的新思路,而且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数字经济模式——直播经济。

2020年,人类遇上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对抗这场自然灾难的过程中,数字科技展现出巨大的惊人力量。

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将卫生健康大数据、交通大数据、移动大数据连接起来,构建起历史上最庞大的疫情追踪防控体系和资源调度体系。而在普通人的手机中,这些复杂科技被简化为一枚小小的数字健康码。这枚数字健康码直观明了地展现出个人的健康预警状况、出行通勤状况、疫苗注射情况等。

在隔离期间,数字视频会议技术让人们的教育、医疗、工作得以远程开展,各种商业活动得以展开,各种建设行动得以沟通。数字科技成为保障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数字科技的强大力量在各方面尽显。然而,数字科技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诈骗作为新兴的犯罪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伤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网络诈骗涉案金额高达几百亿元,受到网络伤害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而网络犯罪的匿名性和难以追踪也给公安部门的破案带来巨大的挑战。

除触目惊心的数字犯罪以外,许多互联网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侵犯客户隐私的擦边球行为更是层出不穷。有人感叹,数字科技带给人类多少欢乐,就同时带来多少痛苦。如何善用数字科技,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全新问题。

1.1.2 数字科技的国家布局

数字科技如此重要,迫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做出明确的规划。

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和回顾了2020年及“十三五”期间产业数字化的成就,并提出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中国的数字化建设体现出大布局、大协同、大投入的特点。中国充分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从智慧政府到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推动,从数字化政策到数字化标准与实施规划,建立起顶层良好设计、上下顺畅贯通的国家数字战略,体现出坚定而持续的数字化大布局。

2020年4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随后又发布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从宏观政策和机制设计层面对广大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以及建立数字化生态给予有力支持和细致指导,推动全数字产业链的大协同。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省区市纷纷出台数字化扶持政策,重点攻关关键领域、卡脖子领域,组织产业界和学术界力量进行突破和带动。

国际社会在数字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激烈。面对新兴科技带来的竞争形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来加快数字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界的数字化升级。

美国依托自身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在帮扶本国企业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同时,也悄悄加大了对他国数字科技发展的遏制力度,尤其是对中国重点科技企业采取断供芯片、市场限制甚至是低劣的政治化的手法进行打压。

德国围绕“数字战略2025”的发展计划,将工业4.0平台、未来产业联盟、重新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可信赖云、数据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创客竞赛、信息技术安全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体现出欧洲发展数字经济,增强区域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1.2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去向何方

传统产业想要进入数字时代,就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难题。那么,究竟何为数字化转型?

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通过将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都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向数字化等方向转型,发展数字经济,融入数字时代。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相对于所谓的“数字化原生企业”,其生产和销售过程、研发和管理模式等多是线下化、非数字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就是一个传统模式运用数字科技实现流程加速和效率提升的过程,最终实现融入数字生态以及新的数字经济模式的跃迁。

1.2.1 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力

作为向来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现代金融行业,其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有哪些呢?

总结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驱动力。

首先,国家层面的数字国家战略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驱动力。在行业层面,一行两会(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也推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来促进行业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发展。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强调数字科技对金融行业的驱动作用,指出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和与其匹配的应用场景。该发展规划是未来几年金融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方案。

2020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关于推进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指出将加快出台行业标准,促进金融科技应用融合。逐步建立完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投资顾问业务领域的应用条件及合规要求。鼓励证券公司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加大投入,促进信息技术与证券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业务及管理模式数字化应用水平提升,评估数字技术在证券业务领域的应用成果,推广证券行业数字化最佳实践引领行业转型。

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数字化基础,但是数字化现状仍然存在许多短板。

相对而言,金融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与互联网企业和先进数字企业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例如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技术应用方面。此外,与国外顶级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相比在数字科技投入、数字科技运用水平、特色数字化产品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金融行业内部,非银金融机构与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相比,在数字化投入水平、自主研发和技术掌控能力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行业内数字化水平差异巨大、参差不齐,小型金融机构与头部领先企业比起来更是存在巨大的鸿沟。

这些差距鞭策着金融企业积极运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弥补自身短板、增强竞争能力、赶上竞争对手、获得商业成功。

金融企业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是增强自身优势,包括管理优势和业务优势,从而在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不被时代所抛弃。同时进一步发展,改进客户体验,得到客户更佳的评价,创造更优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力,提升管理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最终实现创新领先,创造新的业务场景和数字化产品形态,实现智能化管理,融入数字生态并实现数字经济转化。

1.2.2 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出路

那么,金融企业应该怎么做数字化转型?难点和挑战有哪些?

数字化转型并没有固化的模式。金融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一般为规划、试点、建设,分阶段建设,不断演进优化。

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为摸清现状,设定目标,设计好行动路线。试点阶段的任务为选择试点业务,运用先进科技,评估数字化效果,建立数字化制度规范。建设阶段的任务为设定数字化战略要求,分配任务到重点项目,审核数字化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迭代式的建设模式,不断地分析建设成效,总结数字化实践经验和教训,完善制度规范,梳理数字化要求,制订下一阶段数字化计划。

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企业会碰到许多难点和挑战,一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规划阶段:步子迈太大,制定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数字化目标,不与业务现状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或者只拘泥于现状需求,引领性不够;或者对自身现状认识不清、不全面,导致数字化规划盲目而空洞。

试点阶段:时间拖太久,为试点而试点,没有建立起后续可参照的规范体系,没有取得值得建立信心的数字化成效。

建设阶段:数字化总体目标不切实际,重点项目间协同不足,基础平台建设跟不上,标准和机制建立不起来,数据不足、数据质量差,技术方向选择不当等。

发展阶段:企业内外部数字鸿沟如何消除、数字摩擦如何减轻、数字生态如何建立和融入,先进技术如何了解、把控、运用等。

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点是企业对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数据是企业的血液,是数字化转型的动力。金融企业如何构建先进的数据能力,如何更快地发现数据、汇集数据、分析数据,是数据化转型所必须建立的核心能力,也是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本书将阐述金融企业如何规划数据平台、如何建立核心的基础数据模型、如何建立起企业级别的数据指标和数据应用体系,以及如何运用数据体系支撑和应对各种业务场景,从而真正构建完整强大的企业数据能力体系。

数据治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难的挑战往往是数据的挑战。数据缺乏标准化、数据质量不佳,最终将会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金融企业尤为如此。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举措就是展开数据治理。

但数据治理是如此的难,金融企业作为数据治理多年的现行实践者,也难以说取得了普遍性的成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金融企业在数据治理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现代化数据治理体系的要诀。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数字化的下一步是智能化。企业现在应该主动积极地应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来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设,以取得创新性的应用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垂直领域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如何结合业务场景,发挥技术优势,取得创新效果,仍然是业界面临的难题。

总体来看,金融数字化转型,就是从电子化走向数字化,再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这也是行业所热道的金融科技2.0。图1.1展示了金融行业数字化演变的4个阶段。

图1.1 金融行业数字化演变的4个阶段

1.3 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红利

数字化转型在诸多方面给传统企业带来提升,这是先进科技所带来的数字红利。无利不起早,在商业界并不是一句坏话。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数字化转型能够带来的好处。企业上下都充分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充分地重视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红利,充分地利用和享受数字红利,这样才能取得企业上下的共识,求得数字化转型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数字化转型红利主要包括客户体验提升、客户能力增强、员工能力增强、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效能提升、管理成本节约、风险防范更加敏锐等方面。

1.3.1 客户服务红利

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客户体验的提升。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是基于销售的,关注点是客户如何购买产品、使用产品和维护产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厂商开发了自己的App。这些App的主要功能不是销售产品,因为产品销售有专门的电商平台去完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客户社区和特色的体验活动。

例如品牌汽车BMW(宝马)就开发了My BMW App。每一位宝马车主都可以通过App结交志趣相投的新朋友,分享生活趣事,交流驾驶心得,发表原创的旅行生活体验等。宝马公司称此为“社交化的品牌体验”,这也是很多传统品牌公司正在尝试的。这种数字化的体验强化了客户与品牌的情感连接。

数字科技有效地增强了客户参与业务的能力。据报道,中国人寿制订了一个“以客户旅程为中心的优化计划”。这个计划完全站在客户的视角,对客户在接受寿险业务时的“客户旅程”进行全面梳理,将碎片化的功能用数字平台串联起来,通过用户画像、标签中台等数字技术优化客户的操作过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与数字终端的人机交互的复杂度,回归人类感官本能,为客户提供干净利落、简单好用的数字化服务功能,让客户能够自助地、便捷地享受到保险投资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

1.3.2 商业创新红利

数字科技使得企业员工的能力得到增强。还是以中国人寿为例,其在2020年打造了一套称为“国寿大脑”的后台系统。中国人寿将后台的客户分析能力、核保核赔功能、运营风险管控等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支撑平台,支持一线展业人员拓展客户社交圈,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强客户信任感,增进对客户的了解,进一步促使一线员工的业绩销售成绩,提高客户有效转化率,实现“社交赋能营销服务、社交辅助合规”的数字化运营模式。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在财富管理领域,很多银行和券商纷纷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智能投顾”的服务产品,让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也能得到相对专业化的投资顾问服务。智能投顾作为金融科技与投资顾问相结合而产生的创新型投资顾问形式,其低门槛、高收益与智能化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投资理财者的青睐。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AI投”服务,它可以根据客户风险偏好、投资期限等,通过智能投资模型,以公募基金为基础资产,为客户提供在相同风险下收益最优的投资组合方案。在投资环境或个体基金发生变化时,实现一键智能调仓,解决“选基难”“择时难”等问题。

据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的预计,2022年中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超4万亿元,覆盖人群达到上亿人。智能投顾已经成为数字科技创新金融商业形态的典型案例。

1.3.3 经营管理红利

数字化转型能够带来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进。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通过数年的时间,运用数字科技打造“智能网点”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中信银行在智能网点建设上,通过探索智能无人和咖啡网点等差异化经营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研发出智慧存取款机等设备,并应用在营业网点等业务场景中,提高网点人工替代率和降低网点人工投入,促进网点产能提升。据了解,中信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替代率持续提升,电子渠道替代率超过99%,智慧柜台已经基本取代人工办理,实现业务流程的全自动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管理效能提升。随着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处理)等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广泛运用,许多商业银行大量标准化程度高、人力耗时多的工作逐步被智能外呼、智能客服、智能催收、云质检等数字功能所取代。这些数字化的功能覆盖面广,24小时不间断的标准化开展模式,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管理速度和运营效率。

数字科技能够节约企业管理成本。金融机构最大的成本往往是人力成本,而数字化运营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提升效率、节约人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化运营平台对金融机构整体服务资源的整合,传统分散式的运营服务模式有条件聚合为集中式的运营服务模式,依赖于数字化平台的运营中心往往能承担传统数倍人力的运营任务,从而降低人力投入成本。同时数字化平台优化了运营过程,使得总体服务更加高效简化,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更加低廉。

数字科技使得企业对风险防范更加敏锐。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近年来,金融企业纷纷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风险管控(简称风控)模式从人为辨识向智能控制转变。金融企业通过海量数据的沉淀与风控算法的进化,推动风控水平的全面化和自动化,不断提升风险洞察与风险管控的水平。

例如,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将数据化管理手段应用至运营风险管理领域,将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防范的运营风险数字化控制手段嵌入业务处理流程中,通过持续拓宽流程风险预警覆盖面,构建智慧运营风险流程预警量化模型,实现对风险的及时告警。

据了解,平安银行的数字化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打破了业务与风险的界限,重构和优化了原有的风险预防生态模式,使得潜在的业务风险变得更加清晰可控,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连接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生态体系。

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红利,驱动着金融企业主动积极地开展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科技,融入数字生态并拥抱数字化的新时代。

1.4 数字化不承诺银弹

近些年数字科技备受关注,金融企业积极运用数字科技带来种种好处和红利,但是数字化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数字化也不是金融机构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

数字化转型对管理、业务、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融合具有很高的要求,企业往往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导致数字化转型的失败或者不达预期。甚至,数字科技如果运用失当,还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困扰甚至问题,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在金融业界不乏案例。

1.4.1 数字化拯救不了没落的业务模式

新兴业态有可能会对其他赛道的传统业态产生“溢出式”的冲击,出乎人们意料地摧毁其根深蒂固的壁垒。

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其破产原因正是新兴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的取代。鲜为人知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其实正是柯达公司发明的。

前些年,曾经的方便面食品巨头们在鼎盛时期一夕落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人均收入的上涨,带来了对快速餐饮的更高需求;另一方面是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迅速崛起,一举颠覆了传统的速食产业。

面对新兴产业的“降维打击”,传统产业往往招架无力,如果不能断腕求生、彻底转型,则往往避免不了被吞噬的没落命运。

1.4.2 数字化沦为炫技的噱头

针对数字化转型,很多企业没有搞清楚自我转型的目标和着力点,跟风上马一些所谓的高科技项目。

举例来说,智能网点、无人柜台在某段时间内是比较火的话题,许多银行纷纷上马科技柜台项目,结果许多中小型银行和证券金融公司也跟风而动。但是,在项目投资之前,经营者并没有认真深入地对客户画像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我的客户到底偏好于哪些渠道?喜欢哪种交易模式?我的潜在客户到底在哪里?未来的潜在客户人群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模式?很显然,由于没有进行深入洞察,这些投资的“科技柜台项目”“数字化营业厅”沦为宣传的短暂噱头,很快就被客户“用脚投票”而不得不下线了事。

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被一个低效的线下环节打败。由于业务流程往往是复杂的、贯穿各方面的多个环节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规划时,需要对业务流程的完整过程进行审视和剖析,切忌仅仅从单一场景入手,贸然实施。

在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中,先进的数字科技往往败在某个不起眼的环节上。举个实际的例子,某企业在做整个集团的发票报销流程的数字化,引入了先进的影像识别和RPA等技术。但在发票归档的环节,却没有仔细地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设计,导致在数字化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还需要打印、填报、粘贴各种单据和表单。结果不仅导致整个流程的效率下降,而且带来极大困惑与投诉,造成数字化转型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正是规划者没有周全考虑整个业务流程,更没有站在用户视角,对“客户完整旅程”进行体验和审视,最终使得数字化转型失败。

1.4.3 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麦肯锡2021年的分析报告显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竟然高达80%。随着逐年递进,一些数字化转型部分成功的企业在后续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法深入,进退两难。甚至更激进的观点认为,99%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没有达成初期的目标。而就国内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而言,也仅仅华为、京东等极少数企业走出独特的数字化转型道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堪称凤毛麟角,而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些残酷的现实时刻提醒我们,数字化转型并非万能,数字化转型需要谨慎。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1.5 数字化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

说回金融行业。金融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但是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是,金融企业在生产数据、运用数据方面起步非常早。数字化只是金融的辅助和加速的手段,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

1.5.1 层出不穷的“伪金融科技”

近些年,打着“金融科技”幌子或披着“数字科技”外衣,实质干着灰色金融、地下金融勾当的报道屡见报端。例如“伪P2P”“伪互联网理财”的种种骗局生生败坏了整个行业。

从红极一时的O2O平台,到大街小巷的P2P平台,在经历过热闹后,最终落得一地鸡毛。人们不仅慨叹“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有人将其概括为两点:一是伪数字化,二是过度金融。金融企业需要认识到的是,数字技术从来只是优化资产配置的工具,并不能改变商业的逻辑和金融的本质。过度迷信数字化,盲目追求黑科技,而不能与金融高质量、普惠化相向而行,往往不能取得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成功。

以金融企业的客户营销工作为例,许多金融企业希望通过上马一些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的项目来获客拉新、增强营销效果、提升客户体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何在?忽视客户体验的本质是对人服务,往往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例如,很多银行上线“智能外呼”系统,把原来的人工外呼操作变成数字合成的电话外呼操作。部分银行在尝到节省人工费用的“甜头”之后进一步把“智能外呼”扩展到更多的营销外呼的场景。殊不知,这种数字合成的语音是很容易被客户识别出来的。客户在察觉到电话对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后,立刻就会丧失继续对话的兴趣。再次收到这类“智能语音”后,客户会毫不犹豫地挂断,并认为这是一种冒犯和骚扰。

人工智能和数字合成语音技术用在智能导航、公共信息播报等场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交平台上智能人甚至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堪比娱乐明星。但是,为什么这些技术用到金融客户营销方面却收到反效果呢?

这是金融与娱乐的本质不同造成的。人们在接受金融服务时,希望得到的是尊重、专业、设身处地考虑的服务。金融服务不是猎奇式的、娱乐性的,如果不能充分认识、理解和坚持这一点,金融客户营销服务往往不能取得成功。

1.5.2 数字化方程式

数字化是工具,也是手段。数字化加强了金融业务,但是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业务的转型方向始终是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和精准满足客户需求。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终究还是客户体验的提升、优质产品的构建、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运营效率的改进、员工创新精神的激活,同时,有效识别和管控各类风险。这些才是未来金融企业发展的“要素因子”。而正确应用数字化,会对其中的每一项起到加速和增强的效用。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未来金融企业专业能力提升的“数字化方程式”,如图1.2所示。

图1.2 数字化方程式

金融企业的专业能力提升在方程式的左边,是目标,也是方向。数字化在方程式的右边,是手段,也是加速各个“重要因子”的乘法器。如此展开,可能才是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打开方式。

读者服务:

微信扫码关注【异步社区】微信公众号,回复“e59877”获取本书配套资源以及异步社区15天VIP会员卡,近千本电子书免费畅读。

相关图书

金融软件测试从入门到实践
金融软件测试从入门到实践
Python金融实战案例精粹(第2版)
Python金融实战案例精粹(第2版)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金融中的人工智能
金融中的人工智能
Python期货量化交易
Python期货量化交易
Excel金融建模
Excel金融建模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