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

978-7-115-64059-8
作者: 学君
译者:
编辑: 牟桂玲

图书目录:

详情

《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创新性地将学术写作的思维模型与AI辅助工具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新且实用的学术写作方法,旨在助力读者提高学术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共9章,每章都聚焦一个特定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包括“顶天立地加两翼”结构模型、选择和确定研究单位的三角模型、OBTQP研究问题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推导文献综述“GAP”的破界创新模型、匹配研究理论的勾连信号模型、适配研究方法的画布模型、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和深入解决问题的U型思维模型。对于每个模型,书中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拆解步骤、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并实际应用这些模型,从而真正掌握学术写作的思维精髓和实践要诀。 《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适合学术研究人员、研究生、博士生等需要撰写学术论文的人阅读,也适合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读者阅读。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写好论文:思维模型与AI辅助应用

ISBN:978-7-115-64059-8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版  权

著     学  君

责任编辑  牟桂玲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 容 提 要

本书基于学术研究领域,创新性地将论文写作的思维模型与AI辅助工具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全新且实用的论文写作方法,旨在助力读者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本书共9章,每章都聚焦一个特定的论文写作环节,详细介绍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包括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选择和确定研究单位的三角模型、提炼和描述研究问题的OBTQP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推导文献综述“GAP”的破界创新模型、匹配研究理论的勾连信号模型、适配研究方法的画布模型、创新研究观点的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和深入解决问题的U型思维模型。对于每个模型,书中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拆解步骤、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并实际应用这些模型,从而真正掌握论文写作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要诀。

本书适合学术研究人员、研究生等需要撰写学术论文的人阅读,也适合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读者阅读。

从开始接触思维模型到写完这本书,历时超过5年。

其实,本书介绍的每个模型都经过了数次教学实践和迭代,内容上相对完善。然而,我迟迟未能将其系统地编纂成书,是因为总感觉缺少了某些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员对思维模型的了解有限,加之这些模型本质上极为简化和抽象,使得教学过程往往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息猜测。结果是,理解能力强的学员收获颇丰,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员则感觉茫然。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标准化教学内容交付的方法,它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促使我决定将思维模型整理成书。在此,我将首先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1.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一系列用于辅助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集合。它来自多个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等,每个模型都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例如,概率论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不确定性,系统思维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些模型不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在这些思维模型的推广和应用中,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芒格不只曾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更是一位跨学科学习的热忱倡导者。他认为,要想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核心原理。芒格特别强调,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芒格的思维模型理念并不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例如,他将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与心理学的认知偏误理论相结合,以此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芒格的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投资决策尤为重要,他的成功案例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公开演讲和出版物,芒格不仅在商业和投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励了公众开始关注并运用这些跨学科的思维模型。

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作者成甲进一步深化了芒格关于思维模型的观点,提出了思维模型的四个层次:经验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学科原理型和哲学视角型。这些层次从具体到抽象,全面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和深层思考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思考工具。

经验技巧型:这类模型基于个人或集体的经验,总结实用技巧和窍门,如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效沟通的技巧等。这些模型易于理解和应用,适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方法流程型:此类模型强调将事件或事物流程化或模式化,如项目管理中的敏捷方法、系统工程中的流程等。它们有助于提高复杂任务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学科原理型:侧重于科学验证的原理,如经济学的供需理论、物理学的牛顿定律等。这些原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哲学视角型:最抽象的层次,涉及基于哲学的理性思辨,如伦理学的道德原则、逻辑学的推理规则等。这类模型不仅指导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四个层次的思维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在不同领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上,这些模型在生活、工作、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学习和知识获取的过程中,这些思维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更是一种促进深度学习和理解的方法论。

2.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的思维模型

归纳和演绎,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主要逻辑,不仅是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角色,也促使教育领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归纳法,从个案中提炼出普遍性结论,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的逻辑过程。而演绎法,则是从已知的知识出发,推演出未知的知识,其逻辑流程是从抽象到个案。

在教育场景中,这两种学习模式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归纳式学习将具体的知识点作为基础,假设通过积累大量的具体知识,学生可以达到学习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个案简洁,学习速度快;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这种学习模式具有强烈的领域依赖性和不可迁移性,对于不同的个案指导性有限,从积累的个案中提炼普遍规律也非常具有挑战性。

与之相对,演绎式学习以理论、规律或者逻辑为基本学习单位,侧重于通过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深度思考和认知来达到学习目标。尽管这种方法的学习速度相对较慢,每个理论或规律的学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但它的优势在于可迁移性强。一旦掌握了某个抽象原理,与之相关的所有具体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思维模型,作为抽象和具体的桥梁,构成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习的基本单元。在这个时代,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量巨大,我们无法一一识别每个信息,因此必须通过抽象化和模型化处理来简化我们的认知。这种简化就是通过思维模型实现的,它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适应。基于思维模型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演绎式学习,它能够改变我们原有的思想通道,扩展知识边界,提升认知维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仅是更多的知识。因为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能导致低效率和低水平的重复。

3.如何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

在理解了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和作为演绎式学习的一部分后,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学习和构建这些模型,以及如何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主要有两种途径: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和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一个有效的起点是接触并理解已存在的思维模型。这通常需要一定的运气和机缘,但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建议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如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尽管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较高,它却能提供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其次,根据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思维模型工具,并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这不仅涉及理解模型的内涵和特征,还包括掌握其适用范围和效力边界。最后,不断地将思维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践中的应用是关键,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太显著,但重要的是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1]的核心观点是,通过长时记忆和不断的实践,人们能够形成更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我们认知事物的结构,当我们的认知模式从关注个别点上升到理解有规律的结构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认知神经学的研究表明,多年的刻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1]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 王正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无论是学习已有的思维模型还是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都离不开对思维模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有时候,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都非常个性化,当对某个思维模型有了足够的认识后,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个案中提炼出更有效的思维模型。在某个领域建立思维模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专注于特定领域,利用直觉积累信息,增强感知;第二步,运用理性思维关注信息背后的结构特征;第三步,将这些结构特征系统化、抽象化、显性化;第四步,将思维模型应用于实践,接受反馈并不断调整。这四个步骤——感知、结构、抽象、调整——是形成初级思维模型的关键。这种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和深度。

4.论文写作中如何应用思维模型

在探讨了如何通过学习和构建思维模型提升我们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看这些模型在学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学术是距离思维模型最近的领域之一,其中的重要概念、理论,甚至优秀的论文都可以视为优秀的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分为两类:认知论类思维模型和方法论类思维模型。在学科教材中,更多交付的是认知论类的思维模型,它们对深度理解事物有巨大的帮助,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像麦肯锡这样的组织,基于解决具体用户需求的经验,总结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论类的思维模型。

本书主要交付的是偏向方法论类的思维模型,包含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九个思维模型: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选择和确定研究单位的三角模型、提炼和描述研究问题的OBTQP(主题、背景、目标、问题和路径)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推导文献综述“GAP”的破界创新模型、匹配研究理论的勾连信号模型、适配研究方法的画布模型、创新研究观点的非共识研究观点模型、深入解决问题的U型思维模型。每个模型都分为模型背景、模型拆解、模型应用、AI辅助下的模型实操与案例拆解以及本章练习等部分,构建了从认识模型、掌握模型到应用模型的完整认知体系。

本书中的九个思维模型既包括已有模型的迁移,如将破界创新模型应用于文献综述中推导研究“GAP”的过程,将非共识模型迁移到创新研究观点环节中等,也包括基于大量案例研究的原创性思维模型,如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细化研究维度的思维罗盘模型等。我试图通过外部扩充和内部搭建实操系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体验。

从接触思维模型到发展并应用它们,直至本书的完成,我投入了不少于5年的时间。在2020年,我出版了《写好论文》,这是思维模型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初步应用,虽然当时许多想法尚未成熟。在思维模型的指导下,借助《写好论文》的框架,我创办了青泥学术平台,在大数据辅助下帮助人们更方便地实现学术论文写作。在AI大模型的背景下,我感受到抽象化的思维模型可以通过AI的转译更好地被理解和掌握,于是决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我是最早在学术领域推广思维模型的那批人之一,就像前文介绍的演绎式学习路径一样,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应用和创新充满挑战,因此我经常感到孤独。本书的内容独特,可能与现有的学术思维不尽相符,书中也难免有所不足和疏漏,但我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鼓励,并期望更多人加入到学术方法论创新的行列中。

在本书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我心怀感激地回顾了那些为这一成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首先,我特别感谢学术志团队的同事们,他们在整个项目中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精神和无私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同事不仅在学术和技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还在研究和书写过程中给予我必要的支持,使得本书的内容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学习过学术论文写作思维模型的学员。这些学员的反馈和实践经验是本书内容丰富和实用性的重要来源。他们的问题、挑战、成功和失败,都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使得本书更加接地气,更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再次,我也对所有阅读本书的读者表示深深的感谢。读者的兴趣和热情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读者的阅读体验、建议和批评,是我改进和完善自己工作的重要参考。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与读者共同进步,共同探索学术论文写作和思维模型的更多可能性。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他们的专业知识、细致审稿和不懈努力,确保了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从初稿到最终出版,编辑团队的每一步工作都是出版本书的关键。正是他们的督促和精心审核,使得本书能够顺利面市,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书的成功出版,是我与所有合作者、学员、读者和出版社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对每一位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表示最深的感激,并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他们一起在学术领域取得更多成就。

最后,我将本书献给我的女儿郭文翊,希望她在成长的路上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学习和进步。愿本书不仅是对女儿的祝福,也是对所有追求学术卓越的读者的鼓励。

第一章 认知论文结构的“顶天立地加两翼”模型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结构思维强调从整体出发,揭示事物的内在组织方式;而模型思维则通过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简化问题的处理过程。本章介绍的“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是一个顶层视角的学术论文设计模型,它能帮助研究者理解和构建论文结构。同时,本章还讨论了如何利用AI工具辅助论文结构的拆解和可视化,以及如何将这些思维工具应用于学术研究的各个阶段。通过实践练习和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思维模型,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节 模型背景:用结构思维和模型思维高效解决问题

思维是指人们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按照不同的维度,思维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思维特征,可划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等;按照思维方式,可划分为理论思维、经验思维等;按照思维方向,可划分为垂直思维、水平思维、逆向思维等。还有一种划分方法,就是按照思维结构,划分为点状思维、线性思维、结构思维和系统思维等。

结构思维是我们主要关注的思维类型。结构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状态,大如宇宙,中如高楼大厦,小如分子等都是结构化存在的;人以及其他动物的组织也都是结构化存在的。结构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1)稳定性。结构要素之间具有较为确定的、稳固的联系,从而使系统具有相对不变性。

(2)有序性。系统内部的诸要素有规则地排列,进而相互影响。

(3)形式特征。结构是一种形式关系,可用数学方程来表达。

这三个特征也决定着结构可以作为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视角。

结构思维就是依托结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它和点状思维、线性思维及系统思维存在明显的区别,如图1-1~图1-4所示。

图1-1 结构思维

图1-2 点状思维

图1-3 线性思维

图1-4 系统思维

点状思维、线性思维、结构思维和系统思维的特点及示例如表1-1所示。

表1-1 四种思维类型的特点及示例

思维类型

特 点

示 例

点状思维

存储孤立、零散的信息片段,这些片段之间没有联系。思考时,在几个思维节点上无规律跳跃

小A写不好论文,看到一篇文章说是语言的问题,他就去解决语言的问题;又看到另一篇文章说是方法的问题,他就又去解决方法的问题

线性思维

思考时,几个思维节点彼此关联,相互连接,基于演绎逻辑或归纳逻辑思考

小A找到一套特别认同的指导理论,然后基于这个理论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或者分析目标期刊文章的特征,自己总结特点,然后基于这些来规划学习和写作

结构思维

将思维节点分门别类地整理,发现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复杂到简单、从无序到有序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深度认知和理解

小A把论文从大往小不断拆分,然后像摆积木一样进行论文的构思和写作

系统思维

将目标物视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有机物”,了解目标物内部的结构特征,而且还要了解目标物内外部关键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和逻辑

小A认识到论文发表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那么可能会有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点状思维、线性思维、结构思维和系统思维之间是一种拾级而上的关系,如图1-5所示。学术群体都经历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具有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大部分人的思维形式处于线性思维阶段。为了更高效地学习和取得更优异的成果,我们的思维形式应该提升到结构思维,以便能够在更高维的层面进行学术创作。当然,结构思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结构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最终能够发展到系统思维。

图1-5 四种思维的关系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现或总结事物的结构呢?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中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这个观点在学术活动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当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研究者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时,这些成果代表了显性知识,而隐藏在这些成果背后的研究者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以及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心得等则属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获取和传授,而隐性知识则不易获取,也不容易传授,但一旦习得,个人的成长就会迅速提升。

[1] 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 London:Routledge,1958.

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就是一种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将隐性知识传授给徒弟的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出色的师傅能够培养的徒弟数量有限,培养的过程耗时较长,效率较低;二是培养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徒弟个人的天赋,往往是天赋较高的徒弟迅速崭露头角,而大部分天赋一般的徒弟则被边缘化。

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是否存在更好的知识传授模式或学习模式呢?

波兰尼不仅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还提供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路径,如图1-6所示。知识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庞大的话题,笔者并不打算在此进行深入讨论。然而,在这两类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或者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说法:师傅如何更高效地教授徒弟,徒弟如何更高效地学习技能。

图1-6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路径

知识的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呢?上大学时,我们开始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学校会提供教科书,并有教师将书中的内容结合他们的理解讲授给我们。这个过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尽管我们可能会忘记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但从教科书中学到的概念和原理等内容却不容易遗忘,并且往往成为我们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这些概念和原理构成了知识的传递形式。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将教科书中提供的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称为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对隐性知识进行简化、抽象和形象化表达的方式,不仅易于传递,而且具有高效的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学习思维模型不是简单地增加信息量和知识量,而是改变思维模式,拓展知识边界,提升认知层次。因此,高效的知识学习应该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在思维模型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增加了大量信息,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思维模型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等。可见,思维模型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也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有效方法。将思维模型应用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称为模型思维。

第二节 模型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顶层视角

“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见图1-7)是学术论文设计的顶层结构,它类似于战场指挥官手中的作战地图或建筑师手中的建筑模型图纸,能够提供一个顶层的“元视角”,为设计出杰作提供指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模型。

第一,学术论文由五个关键要素组成,分别是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其中,研究问题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其他要素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适配的。

第二,模型可以分为“顶天立地”部分和“两翼”部分。其中“顶天立地”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结论,这三个要素适用于所有类型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存在差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构成了模型的“两翼”部分,这两个要素是可选择的。有些学术论文可能会使用这两个要素,但有些学术论文则不需要使用它们。

图1-7 “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均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尽管每篇学术论文都基于一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但有些学术论文将这些要素明确提取并呈现在文本中,而有些学术论文可能没有明确阐述,甚至研究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所讨论的“可选择要素”主要指的是显性类型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而对于隐含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暂不进行讨论。

第三,每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模型存在差异。在学术论文中,创新性是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创新,研究者需要审视研究对象,这种审视通常以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为基础。其中,文献综述部分在论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研究的创新性提供支撑,同时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一些研究者常常借鉴已有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概念和框架,以它们作为新的视角。通过审视研究对象和确定研究视角,研究者能够明确研究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需要运用逻辑推论,通过提供证据和进行逻辑推导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逻辑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早期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基于思辨,但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科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科学的研究路径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基于科学范式的具体研究路径,如实验法、田野调查等。同时,也涌现出了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等不同的方法范式的区分。后来的研究者可以直接采用这些方法,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第四,研究者应该如何获得并提升利用这五种要素资源的能力呢?研究对象主要依靠观察来获得,包括对文献的阅读、对日常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研究材料的深思熟虑。这些可以归纳为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是核心要素,也是最困难的要素之一,研究者需要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理解,通过总结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矛盾和引发的困惑来形成研究问题。研究结论主要依靠思维来获得。从研究问题到研究结论的过程需要以顺畅和科学的逻辑推论为基础。而研究视角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积累。理论在研究视角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理论种类繁多,因此需要进行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以拓展学术视野,然后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最合适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主要依靠实践。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选择适配的研究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对研究方法的认知和熟练度,特别是现在许多方法都依赖于相关软件的使用,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熟练操作。

第三节 模型应用:结构拆解、可视化加工与写作实操

“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如何应用于具体研究?作为一种顶层结构,该模型主要指导研究者在宏观层面理解和构建论文结构。当然,“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是最外层要素结构,每个要素都可以拆解成更小的模型,这些模型将在后文介绍。本节主要列举一些“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的应用。

一、拆解学术论文关键构建要素

研究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读了很多文献,但是好像什么都没有记住,在写论文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将阅读过的文献复用到自己的论文中。当然,这样的困惑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研究者一上来就一头扎进了细节里,反而忽略了论文的结构信息。笔者建议和鼓励研究者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阅读文献,首先了解该论文的结构和核心要素,构建出该论文的结构地图,然后按图索骥,将细节归类到具体的结构位置。依托“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根据学术论文的关键要素,可以建立一个论文结构拆解表,如表1-2所示。这个结构拆解表还比较粗糙,但这是形成细致分析的基础,通过后面的模型学习,笔者会对这个结构表做更细化的操作。这里提供结构拆解表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学习从顶层结构出发审视和解决问题。

表1-2 论文结构拆解表

论文标题

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论文1

论文2

论文3

论文4

……

二、对论文结构进行可视化整理

这一点内容可以说是对上一点内容的延展和加强,在熟悉论文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对结构要素的关系以及整篇论文的结构做可视化整理,以便在论文结构层面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不是一上来就陷入论文细节中。“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可视化结构,继而可以加工成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可视化形式,然后根据论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加工和整理。

在梳理可视化结构图时要注意:刚开始不要要求全面,有些类型的论文没有显性的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如果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识别出来,可以空着。但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这三个要素是必填项,建议从原文中提取。如果不能直接提取,需要研究者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提炼。

刚开始操作的时候,研究者尽量把可视化结构图画出来,以增加对模型的熟悉度和对论文结构的认知。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这个模型会成为研究者意识的一部分,研究者完全可以不依赖外在的模型图,一眼看穿论文结构。

图1-8、图1-9是依据“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对《性别僭越与年龄迟滞——〈王者荣耀〉中的身体拟像研究》[2](以下简称《王者荣耀》)这篇论文的结构进行的可视化整理。

[2] 吴斯.性别僭越与年龄迟滞 —— 《王者荣耀》中的身体拟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57-63.

图1-8 对《王者荣耀》的结构化分析

图1-9 《王者荣耀》结构的鱼骨图分析

三、用结构模型指导论文选题、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是一种结构性非常强的体裁,这种结构性体现在论文文本中,不过,研究者应在论文选题、研究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结构化的思考和构建。“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为研究者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

在《写好论文》[3]中,笔者就提出按照研究设计的思路构思论文选题,也提供了一个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到研究结论的执行路径。在笔者的理解中,论文选题的范畴要大于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比论文选题要更加细致和深入,但不管是论文选题还是研究设计,其构思的框架都源于“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如果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是顶层设计阶段,那么论文写作就是执行阶段,是对顶层设计的执行和具体操作。当然,每个结构要素都有其依托的模型,但在总体上都属于“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的延展。关于结构模型的指导方案会在后续章节中逐步展开。

[3] 郭泽德.写好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第四节 AI辅助下的模型实操与案例拆解

对论文结构的拆解是研究者进行学术阅读的第一步。在以前,我们只能通过手工整理的方式对论文的结构进行拆解。但现在,借助AI工具,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一篇或者多篇论文的结构进行高效率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快、更深入地了解论文的结构特征,从而实现初步的文献阅读与筛选。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AI工具的效率非常高,但在理解文献方面,它与研究者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AI工具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帮助我们完成基础工作后,研究者仍要根据原文进行核对和必要的修订。

下面我们分别演示人工和借助AI工具拆解论文结构的过程与结果。

一、人工拆解论文结构的过程与结果

我们选取《“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4]这篇论文作为演示案例。

[4] 赵瑜佩.“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J].国际新闻界,2018,40(3):40-62.

案例论文的摘要信息如下。

本文挑战了传统的diaspora概念,将“两级社会资本”作为预设框架,通过网络民族志研究了40名“世纪潮一代”在英流寓华人,对比Facebook和微信在构建其跨文化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表征和角色,评估社会资本框架的文化适用性和研究通用价值;剖析了社会网络构建动因与行为主体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数字技术在在英流寓华人的跨文化传播之间进行调解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动态性和竞争性,超越了其他任何网络参与对跨文化传播的“溢出效应”;Facebook和微信本身作为不同社交符号带给其参与者预设信号和文化标签,在构成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趋同和分离的复杂内涵。总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

根据这篇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信息,结合论文正文,手动抽取这篇论文的关键要素,并填入论文结构拆解表中,如表1-3所示。

表1-3 论文结构拆解表

论文标题

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

离散群体的数字化融入

网络传播如何影响离散群体

总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

两级社会资本

网络民族志

二、借助AI工具智能拆解论文结构的过程与结果

借助AI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智能拆解论文的结构。让AI工具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给AI工具一个指令,让AI工具按照指令进行操作和输出。这次操作的目标是拆解案例论文的结构,并以表格形式输出,因此,我们给出如下指令,经过AI工具分析后得到最终结果。

请将以下案例论文按照“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拆解,分别归纳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这五个关键要素,并将结果输出为表格。表格的第一列为论文标题,第二至六列分别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要做发散性解释。案例论文信息如下:

(略)

根据您提供的论文摘要,我将这篇论文按照“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进行拆解,如表1-4所示。

表1-4 论文结构拆解表

论文标题

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世纪潮一代”的网络社会资本重构:对比在英流寓华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数字化融入

在英流寓的“世纪潮一代”华人

1. Facebook和微信在构建华人跨文化社会资本过程中的表征和角色。

2.社会资本框架的文化适用性和研究通用价值。

3.社会网络构建动因与行为主体的关系

1.社交媒体的数字技术在在英流寓华人的跨文化传播之间进行调解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动态性和竞争性。

2. Facebook和微信作为不同社交符号,给参与者预设信号和文化标签,在构成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趋同和分离的复杂内涵。

3.社交媒体使“世纪潮一代”的在英流寓华人从离散的既定人群中不定期“脱出”,以“想象融入”和“持续认同”活跃在不同文化集体和社群,实现“双面人生”

从网络社会资本构建和跨文化社会资本的角度

网络民

族志

对比AI工具和人工整理的内容,两者在关键要素的理解上相似度很高。不同的是,AI工具输出的内容完整性更强,对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等要素进行了重新整理,表述更加详细,而人工整理的内容抽象度更高、更简洁。两者搭配,正好可以优势互补。

三、借助AI工具对论文结构进行可视化加工

如果觉得表格形式不够直观,还可以借助AI工具将论文结构拆解表转化为其他可视化形式,如思维导图、流程图等。下面演示借助AI工具将表1-4的内容转化为思维导图形式的过程。

请将以下案例论文按照“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拆解,拆解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这五个关键要素,分析结果为思维导图形式,输出Markdown代码块。

根据您提供的摘要,以下是根据“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拆解的思维导图,以Markdown格式呈现:

这种格式可以在Markdown编辑器中呈现为一个有层次的列表。但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思维导图。要制作思维导图,你可能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将AI工具提供的Markdown代码保存为.md文件,并导入Xmind等思维导图工具中,即可呈现为思维导图的形式,如图1-10所示。

图1-10 案例论文结构拆解的思维导图形式

四、借助AI工具同时拆解多篇论文结构

借助AI工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拆解单篇论文,还可以非常迅速地拆解多篇论文,操作方式类似于案例论文的操作。下面,我们演示如何对“王者荣耀”主题的四篇论文同时做结构化拆解分析。

请将以下四篇案例论文按照“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模型拆解,分别归纳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这五个关键要素,并将结果输出为表格。表格的第一列为论文标题,第二至六列分别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要求忠实于原文,不要做发散性解释。案例论文信息如下:

(略)

拆解结果如表1-5所示。

表1-5 多篇案例论文结构拆解结果

论文标题

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

研究结论

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

角色认知与关系建构:青年游戏实践的社会交往研究——基于《王者荣耀》游戏玩家的学术考察

《王者荣耀》游戏的青年玩家

游戏实践中的社会交往表征及其影响

游戏实践中的社会交往涵盖了自我交往、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等三重维度,这种社会交往不仅构筑了游戏的流行化趋势,也加速了青年重构社会实践的进程

社会交往的视角

深度访谈法

《王者荣耀》英雄角色的背景故事搭建——“英雄之旅”理论视角的分析

《王者荣耀》游戏中的英雄角色

英雄角色的背景故事搭建模式

英雄之旅经历召唤、冒险、回归三个阶段,故事搭建呈现出历史人物的虚拟构建、英雄羁绊的趣味性和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嵌入、故事结局的开放性诠释等特点

“英雄之旅”理论的视角

文本分析法

戏假情真:《王者荣耀》如何影响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与认知

《王者荣耀》游戏的玩家

游戏是否影响了玩家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和认知

游戏确实影响了玩家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态度和认知,尤其是熟练使用特定英雄的玩家更喜爱相应历史人物

对玩家认知影响的视角

非随机抽样方式和问卷调查法

性别僭越与年龄迟滞——《王者荣耀》中的身体拟像研究

《王者荣耀》游戏中的身体拟像

身体拟像的特征及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网络空间中的身体拟像以男性的中性化和身体拟像整体的年轻化为特征,这与社会整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对现实中的性别角色认知有所影响

身体拟像的研究视角

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某一主题的多篇论文的结构拆解,可以在关键要素的纵向视角对主题文献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理解文献,特别是文献综述提供帮助。

第五节 本章练习

1.在你的研究领域中,选取一篇或数篇论文,按照表1-2的结构,绘制并填写论文结构拆解表。

2.借助AI工具,选取10篇同一主题的目标文献,输出结构拆解表,并尝试将其转化成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形式。

相关图书

大模型应用开发 动手做AI Agent
大模型应用开发 动手做AI Agent
GPT图解 大模型是怎样构建的
GPT图解 大模型是怎样构建的
大语言模型:基础与前沿
大语言模型:基础与前沿
生成式AI入门与AWS实战
生成式AI入门与AWS实战
AI辅助编程实战
AI辅助编程实战
ChatGPT原理与应用开发
ChatGPT原理与应用开发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